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谏言献策 >> 正文

关于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提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0-10-10 [来源]:系统管理员 [浏览次数]:

民进东北石油大学支部  任秀梅
        
        和谐社会应是全民身心健康的社会,作为国家栋梁的大学生更应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灵。然而,近年来在高校时有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状况的深思。据有关调查和研究表明,造成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困造成的自卑心理、“挂科”严重造成的心理压力、就业压力、失恋、不良习气等等。可见,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已势在必行。这绝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踏雪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应在良好、健康的氛围。我在这里着重要指出的是“校家共管”模式的建立。
        众所周知,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的。因此,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科学健康的身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日常工作、心理课程和科普讲座。
日常工作,顾名思义就是每天或经常开展的工作。其主要包括:
(1)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2)言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日常心理咨询;
(4)组织大学生团体辅导和训练活动;
(5)指导大学生心理社团开展工作;
(6)积极组织各种积极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倡导终身运动的理念,培养学生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等等。
         心理课程,主要是通过选修课普及必要的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特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其主要包括:
(1)新生入学适应教育;
(2)大学的生活与学习教育;
(3)健全人格、调试情绪情感教育;
(4)人际交往教育;
(5)性心理健康教育;
(6)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等等。
         科普讲座,主要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开展相应内容的讲座。主要包括:
(1)新生入学讲座;
(2)人际交往讲座;
(3)自我发展讲座;
(4)情感教育、恋爱婚姻讲座;
(5)就业指导、生涯设计讲座等等。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家长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据调查,现如今的家长普遍存在这样两种心理误区,一是认为孩子上了大学不在自己身边了,子女的教育就应该完全由学校负责,从而放松了对子女身心健康的关注。二是父母对待已成人的大学生,还是采取过分保护或灌输严惩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情感温暖以及对孩子的理解,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得到来自父母的交流和支持,有助于消除他们的负面情绪,避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而消极的养育方式如父母经常以惩罚、严厉的手段教育子女,过分干涉子女的思想和行为,,总是拒绝否认等,则容易使子女在与父母的交流过程中得不到有效的支持,久而久之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负向情绪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导致社会适应不良,阻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因此,我们倡导校家共管的教育模式,学校和家长应及时沟通和交流,开通家长和辅导员的交流热线,共同来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