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师德师风大家谈”之三】付光杰:为人为师 立德育人

发布者:宣传部 [发表时间]:2015-06-30 [来源]:党委宣传部、统战部 [浏览次数]:

        古往今来,每个人当谈到自己的老师时,心中都会有所感触,道出那些对其影响深远的故事。如今,我从事教师职业已经三十年了,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时常在想,在我学生的故事里,是否有我的身影?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荣耀,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而如何成为“好老师”是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老师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学校的育人质量和建设发展,甚至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刻苦钻研,学为人师。

       贾平凹有一幅对联:百无聊赖何为教,一事无成怎做授!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攀登,但我们自己首先要扪心自问:在做学问的路上,我们自己是否一直在前进,有没有踏步不前?在艰深的专业问题面前,我们是否迎难而上,有没有选择逃避?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用自己勤奋好学的态度去感染学生,做到率先垂范。教师不仅要会讲,更应该擅长学,一桶水和一瓢水的关系每位教师都知道,要继承老一辈教师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态度,做到教学相长。不仅要在知识传授上做到讲解透彻,分析入理,不断把新知识、新理念带给学生,还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等方面进行刻苦钻研,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借鉴他们的长处,做一个不仅刻苦钻研教学内容,还努力提高教学方法的老师,真正做到学为人师,在学习方面为自己的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努力成为学习型教师。
        电气工程系有位老教师,讲授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四十年,但每次上课前还是要花费四、五个小时进行备课,重新书写讲稿。年轻的同事问他:“这门课您都这么熟了,为什么还如此费心备课呢?”他说:“我从上节课学生的反应中发现,同学们在某些方面的理解还有些不到位,需要补充些知识强化一下;另外,通过讲课我对授课内容产生了一些新的体会,有必要梳理一下给同学们讲讲。”师道在勤。只有勤学、勤思、勤省,才能在知道少一点的人面前知道多一点,在迷茫的人面前沉稳一点;才能在如海的知识面前谦虚一点,在强于自己的学生面前从容一点;才能在浅薄面前深刻一点,在浮躁面前淡泊一点,在物质不富有时精神丰富一点。

        第二,以身作则,行为世范。
        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启功先生曾给北京师范大学题写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就是告诉我们做教师的,既要有高超的才学又要有高尚的师德。
        经常会听到有的年轻老师在抱怨:“现在的学生一代不如一代了,对教师连起码的尊重都不懂!”难道这只是学生单方面的问题吗?
        我们经常会从老教师身上感受到“德高望重”,我们自己面对这样的教师也会肃然起敬。跟随这样的老师学习,学生心无杂念,完全被老师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从他们身上,学生感受到的是宽阔与深远。这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点似乎难以实现。但是,它可以成为青年教师追求的目标,从现实做起,用自己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用实际行动来向目标靠近。首先,教师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以身作则在学生中间树立良好的行为典范,要注重仪表着装,言谈举止亲切自然。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用积极的态度去影响学生,要宣扬正能量,不要把贬损社会公德获得的共鸣当认可,更不要拿歪理邪说当特色,热爱家人、热爱集体、热爱祖国应该是推动我们积极进取的共同情感。在知识传授方面,建立从严的教学态度,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层次要因材施教。教师的职责不是表演,而是教会学生做人、知识和技能,如果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拙劣,不从自身找原因,就背离了教师的职业道德。在教学的同时学会育人,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
        曾经有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不幸患上了强直性脊椎炎,颈不能转,腰不能弯,腿不能曲,上课时整个身体全靠双拐支撑着。但他不悲观、不忧伤,凭着对人民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依然顽强地坚守在讲台上。学生看着他忍着剧痛、冒着冷汗在那里讲课,都感动得落泪。古今中外无数事例证明,育人单凭热情和干劲是不够的,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作为一名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第三,植根于爱,无私奉献。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全国劳模、北师大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育桃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模其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
        爱心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的人。”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
       正是基于爱的情感,我们不但关心学生学业的成长,同时也关心学生的生活和事业。他们就像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牵挂,他们就是我们的孩子,传承着我们的学识基因。

       第四,选择尊重,润物无声。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尊重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和纽带。尊重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一步步。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尊重,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 
       陶先生用自己的实践诠释了“尊重”的涵义。有一天,陶行知先生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行知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时男声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教师在课堂内教书育人,在课堂外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深厚知识内涵和道德品位!
       在每个学子的心中,都有一段对老师的深厚情结,就让我们成为这个故事中托起学生梦想的基石吧!

      (作者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东北石油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